AYX·爱游戏-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见真我

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,年仅11岁的姜鑫瑞手持花剑,在决赛局落后的情况下连追五剑,最终以15比14的比分逆转夺冠,赛后,这位来自江苏的小将擦拭着额角的汗水,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:“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,站在赛场上,我深深明白——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
从羞涩男孩到自信剑客

三年前的姜鑫瑞与如今判若两人,他的启蒙教练李振华回忆,刚接触击剑时,姜鑫瑞是AYX·爱游戏个内向甚至有些胆怯的孩子。“训练中不敢主动进攻,比赛中领先时反而畏手畏脚,总想着依赖教练的场外指导。”

转变始于一次次实战的积累,去年参加华东区选拔赛时,姜鑫瑞在八进四的比赛中一度领先,却因关键时刻分心看向场边的教练,导致连续失分被逆转,那场比赛后,他在训练日记中写道:“今天我明白了,裁判喊‘开始’后,场上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
此后的一年里,姜鑫瑞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培养独立决策能力,他主动要求模拟各种比赛情境,从领先到落后,从常规时间到读秒阶段,母亲王女士发现,儿子不仅在击剑项目中变得果敢,在学校里也愈发勇于表达观点、承担班级工作。“击剑带给他的不仅是奖牌,更是面对挑战时的从容与自信。”

场上十分钟 场下数年功

每周六天,每天四小时的训练,这是姜鑫雷雷打不动的日程,在南京市击剑中心,他总是最早到达、最晚离开的队员之一,基础步伐练习上千次,突刺动作重复数百回,这些枯燥的训练构成了他赛场自信的基石。

“很多人只看到比赛时的精彩瞬间,却不知道每个动作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。”主教练刘健指着训练馆墙上的标语——“剑在手中,更在心中”说道,“姜鑫瑞特别懂得‘用心练剑’的道理,他会在训练后反复观看录像,记录每个对手的特点,分析自己的得失。”

这种自律与反思在比赛中得到了回报,本次锦标赛半决赛,姜鑫瑞遭遇了老对手——来自上海的陈子涵,两人过去四次交锋,姜鑫瑞一胜三负处于下风,这次比赛中,他根据自己总结的经验,改变了防守反击策略,在关键时刻以一连串创新组合攻击打破僵局,最终取胜。

“比赛前我研究了所有与他交手的录像,”姜鑫瑞分析道,“发现他在连续进攻后习惯性回撤,我就特意设计了假进攻真反击的战术,这些准备让我上场时特别有信心,因为我知道——我已经做好了所有能做的准备。”

独立成长与团队支撑
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这句话在姜鑫瑞看来并非否定团队价值,而是对自我责任的清醒认知,他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强大支持系统的支撑。

父亲姜先生每次比赛都会默默坐在观众席,用镜头记录儿子的每个瞬间;母亲精心调配营养餐食,确保训练能量供给;教练团队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,根据他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策略;学校老师也给予充分支持,协调学业与训练比赛的时间冲突。

“但所有这些支持,最终都要通过我手中的剑来实现。”姜鑫瑞很清楚这条界限,“当我戴上面罩,所有呐喊声都变得模糊,世界只剩下七米长的剑道和对面的对手,那时候,战术执行、心态调整、临场应变,全都得自己搞定。”

这种认知让他在生活中也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,在学校,他独立完成作业,从不依赖家长监督;外出比赛,他学会了自己整理装备、调整作息;甚至在家庭讨论中,他也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。

击剑教育的价值延伸

姜鑫瑞的成长轨迹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,南京市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林建国指出:“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全方位的,它要求参与者在不依靠外部帮助的情况下,在高压环境中迅速分析形势、做出决策、承担后果——这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能力素质。”

在姜鑫瑞所在的鼓楼实验小学,击剑课程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,校长周颖表示:“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击剑变得专注、自律、自信,姜鑫瑞同学的成功范例,让更多家长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人格塑造的独特价值。”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见真我

随着影响力的提升,姜鑫瑞也开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,他定期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交流,分享比赛心得。“我告诉他们,击剑最难的不是技术,而是在没有人能帮助你的时刻,依然相信自己、敢于出剑。”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见真我

全国比赛结束后,姜鑫瑞已将目光投向明年的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,面对更高水平的竞争,他平静而坚定:“我会继续努力训练,因为我知道,当站上更大的赛场,我依然只能依靠自己——而这份认知,正是我最大的力量源泉。”

从依赖到独立,从怯懦到自信,这位少年剑客在十四米长的剑道上,不仅学会了如何比赛,更找到了面对人生的正确姿态,他的故事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:真正的成长,始于意识到生命中的某些时刻,除了自己,别无依靠;而真正的自信,也正源于这份清醒认知后的自我担当。

发表评论